稻纵卷叶螟(俗称“卷叶虫”)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,它以幼虫取食水稻叶片的叶肉,仅留下表皮和叶脉,形成“白叶”,影响稻株的光合作用。在水稻生长中后期,危害剑叶下二三片功能叶,造成谷粒不饱满,空壳率增加,引起减产。根据我地的经验,总结出了“四看四定”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方法。
1.看水稻生育期定防治世代 稻纵卷叶螟在我地一年发生五六代。在水稻生长前期危害,对产量影响不大。而在孕穗至齐穗期危害,则破坏了功能叶,造成减产。因此,我们重点抓住孕穗至齐穗期的防治工作。
2.看发育进度定用药适期 稻纵卷叶螟幼虫在3龄前对水稻危害不大,也容易被杀死。3龄以后食量猛增,抗药力增强。因此,防治稻纵卷叶螟用药适期应在3龄幼虫前,严重发生的要在幼虫孵化高峰至一龄高峰期用药,一般发生的可在二三龄期用药。实践证明,用药防治适期是在发蛾高峰后10天左右,具体是当各代有少量蛾子出现时,开始田间赶蛾,每天赶一次,查到田间蛾量基本不增加为止,以蛾量最多的一天为发蛾高峰日。
3.看发生量定防治对象田 一般来说,农民的习惯是见虫打药,这是不正确的。当害虫发生量不足以造成大损失(即防治指标)时,就不需要用药防治,当田间蛾量大时则下一代就要注意防治。发蛾高峰后,对幼虫密度要进行田间调查,凡100蔸禾分蘖期有幼虫60头~70头、孕穗期有幼虫40头~50头时,均应用药防治。
4.看发生量和发育进度定用药量 近年来,我地稻纵卷叶螟发生严重,个别农民反映用药杀虫不死,疑为假农药。其实,这里有一个对口农药和用药量的关系,要根据不同发生量和发育进度来决定。除要选用对口农药外,发生严重的要适当增加用药量,一般发生的可按常规用药量:虫龄小的,用药量可稍少点;虫龄大的,用药量一定要适当加大,否则难以杀死幼虫。
另外值得注意的是,防治稻纵卷叶螟一般采用药剂喷雾法,许多农民为了节省劳力和时间,往往每667平方米的稻田只喷1桶水,虽然用足了药量,但由于对水量少,喷雾不均匀,药液不到位,防治效果差,且易造成药害和农药中毒现象。据我地经验:每667平方米稻田的用药要对足60公斤水均匀喷雾,才能收到应有效果。目前我地防治稻纵卷叶螟效果比较好的药剂及每667平方米用量为18%杀虫双杂交晚稻具有穗大粒多和分蘖力强的优势,产量比常规品种增产20%-30%,依靠分蘖成穗取得高产,对肥料的需求量大。因生产前期气温高,肥料易被分解利用,后期气温逐渐降低,肥料分解缓慢,土壤供肥能力减弱,容易出现脱肥早衰,影响穗粒发育,因此,要获得杂交晚稻高产,在施肥上应讲究技巧,扬长避短,以充分发挥杂交晚稻的增产潜力。
增施钾肥。杂交晚稻增施钾肥能够增强根系的吸肥、吸水能力和分蘖节的分蘖能力,提高茎秆的抗倒、抗病能力,加速营养物质在稻株体内的转运与转化,使分蘖成穗率明显提高,穗粒数和千粒重提高。据农技部门试验:杂交晚稻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,若每亩施用硫酸铵35公斤,则需施用过磷酸钙22公斤,氯化钾22公斤,才能满足对氮、磷、钾等营养元素的需要。
早施分蘖肥。早中耕早追肥,一般在插后5-7天即追肥,以促进早分蘖,这次追肥一般占施肥量的20%-25%。这次分蘖肥应以氮肥为主,磷钾肥配合,基肥不足的多施,基肥充足的少施。抓住施后结合中耕耘田,做到泥肥融合,一般每亩施尿素7-10公斤或碳铵25公斤做分蘖肥。用碳铵做分蘖肥,要坚持傍晚用拌细土的方法追施,且田间灌3-5厘米水层,以防烧苗。隔7-10天后根据禾苗生长情况,对长势差的禾苗可补施一次肥料。杂交稻对水分比较敏感,返青后可适当搁田促根,以后浅水勤灌,以水调肥,高温时可适当深水调温,促进分蘖多发争多穗。
看苗巧施穗肥。穗肥农民称为壮苞肥。水稻穗肥根据施用时期的不同,又可分为促花肥和保花肥。对大田底肥不足、分蘖肥施得少、生长较差、苗数不足的杂交晚稻田,促花肥可在幼穗分化始期(即倒数第3片叶刚露尖时)施用,能促进枝梗和颖花的分化,增加每穗枝梗和颖花数。
施好破口肥。杂交晚稻的破口肥(又称粒肥)应于始穗期或齐穗期施用,主要是增加杂交晚稻的后期活力,防止早衰,增加粒重,在始穗期若出现叶色褪淡,每亩应施尿素2-3公斤,氯化钾2公斤左右,或叶面喷施1%的尿素液与0.2%的磷酸二氢钾液2次,每次相隔7-8天,喷肥液60公斤左右。杂交晚稻齐穗后叶色正常,应叶面喷施0.2%-0.25%的磷酸二氢钾液2-3次,可以促进营养物质向籽粒中运转与转化,防止贪青晚熟。水剂500克加20%三唑磷乳油100克~150克。